今年前11月中韩进出口额同比下降146% 韩机构称“在华韩企寻求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12月19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韩国产业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韩产业论坛: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与中韩供应链合作”会议上,多位中韩学者、韩国政府下属在华机构人士表达了上述“共识”。
此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28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下同)14.6%。其中,出口额约为1359亿美元,下降7.8%,进口额约为1475亿美元,下降20.1%。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廷惠在会上表示,中韩产业论坛已举办13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可见发展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局势还在深度演化”,中韩两国产业合作、经贸往来仍需面对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等难题。同时,一部分在华韩企也面临经营困境。
王廷惠称,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过去三十年贸易额年均增长15.9%,双方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2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3622.9亿美元,接近韩国与日、欧贸易额的总额CQ9电子平台网站。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文龙在回顾中韩经贸与产业链供应链关系时提到,1992年2012年,中韩产业链供应链以互补合作为主,2012年以来,中韩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性逐步加强。例如,近年来,中国品牌在手机、电视、洗衣机等电子产品领域的本国市场份额持续增高,在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等产品领域的中韩竞争关系也日益显现。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严峻,中韩产业链供应链高度融合的同时,也面临一定脆弱性。”胡文龙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重组整合。一方面,中国存在基于非商业原则“脱钩断链”的风险,例如一些国家滥用和泛用“”问题,将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武器化”;另一方面,韩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也难以完全自主,例如近年来半导体产业对外投资发生的一些政策性转向。
当天,韩国政府下属非营利贸易促进机构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广州办事处馆长金柱澈现场分享了在粤韩企的经营现状。
金柱澈称,目前,有不少韩国企业认同 “在中国做生意已经不容易了”“有很多企业在逃离中国”这样的观点,但他认为这是一种 “偏见”。
金柱澈表示,他们此前在调研中发现,“大规模订单”仍然留在中国。他以一家位于东莞的毛绒玩具制造企业为例称,原本以为这样的产品在中国制造已经失去成本优势,但事实上不管是产能还是交期,东南亚都无法承接大规模订单,原因包括后者相关产业链不完整,工人拒绝加班,以及缺少与当地政府长期积累的信任关系等。
金柱澈同时表示,选择“留下”的韩国企业也在调整战略,希望寻求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他以一家定位“小而美”的手机表面精密加工设备韩企为例,该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间得益于中国稳定的生产节奏,出口业务一直比较稳定,今年因成为华为的供应商,公司内销比重从10%扩大到30%,未来计划将持续扩大内销比重。同时,另一家大型钢铁韩企原本最大的客户是本田、丰田、日产,随着近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今年最大的客户变成了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