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9电子官网广东乡村振兴拉动就业 岗位“飞”到家门口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汇聚了大量有担当的爱心企业,也成就了众多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以及重乡情的乡贤。
这些爱心企业、爱心企业家以及乡贤,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开创了广会帮扶新路径,为全国贡献了广东智慧。
新快报推出系列报道,见证广东省乡村振兴“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实落细落地见效,记录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围绕重点任务因地制宜、精准结合展开的广东帮扶故事。
“在深圳做了很多年,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如果在家门口赚钱差不多,还能照顾家庭和小孩,谁还想外出呢?”在阳江阳春市合水镇的宜顺工艺编织厂,邱大姐边熟练地编织着藤椅边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推动劳动力返乡,参与乡村振兴最大的动力之一。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全省多地了解到,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各地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对就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正悄然掀起一股返乡就业潮,这当中,已婚已育妇女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在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高一村的佳罗伯爵皮具厂,几十名妇女正忙碌着。这家公司在富林镇有两个厂区,带动稳定和灵活就业员工200多人,每月工资至少三千元。“我要带小孩,没法出去打工,在这里上班时间灵活,每月工资3000多元,挺好的。”赖女士边分拣材料边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农村大量就业岗位的出现,离不开各地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比如,云浮市今年初在全市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其中就提出要培育100家振兴车间。按照专项行动,云浮63个镇(街)年内每个镇街至少培育两家乡村振兴车间,因地制宜地引进中小企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吸纳脱贫户就近就业。驻富林镇工作队积极引导皮具加工、电子元件等手工加工作坊类的中小企业落户富林,通过产业转移吸纳的皮具厂10多间,解决了大批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韶关市新丰县遥田镇的郑大姐以前在珠三角打工,但是下有两个孩子,上有夫妻双方父母和二伯要帮忙照顾,很难再出去打工。最近,她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帮扶遥田镇的省会办公厅、省环保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支持遥田镇建起了乡村振兴车间。有专门的师傅教技术,郑大姐很快就掌握了缝制箱包的工作。“这样方便的工作我们太需要了。”郑大姐说。车间经理告诉新快报记者,刚开始工人们保底工资每月2000元,接下来将按计件来算酬劳,“每个月三四千元没问题”。
这两年,花都区驻清远连山太保镇工作队通过“红联共建”,参与莲塘村集体经济和广州醒狮传承人共同出资成立公司,帮扶建立乡村振兴就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共同发展彩扎火狮产业,该基地去年9月投产,目前吸纳了20余名村民就业。从村民手中诞生的狮头,不仅在各大赛事中表现亮眼,还远销海外。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驻镇帮扶工作队意识到,乡村就业对增加群众收入、聚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于是主动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帮扶力度。了解到镇里有30多间手工作坊(加工厂)、车间的情况后,驻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工作队推动成立了多个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并积极引进加工企业派发订单,扶持其发展。在乡村振兴车间五华龙辉电子二厂,几十名正在加工手机充电线的工人几乎都是女工,其中不少是从其他地区返回家乡上班的。刘小姐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在外地打工,很难照顾到孩子CQ9电子游戏,现在回来了,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家庭也照顾到了,一举两得。
乡村就业岗位的大量出现,更关键的还是产业振兴带来的“自然福利”。“我们的订单做不完,希望有越来越多村民跟我们合作。”在驻镇工作队的帮扶和自身努力下,阳春市合水镇的宜顺工艺编织厂经营得越来越旺,产品远销欧美,目前带动了超过1000名村民就业。工厂负责人黎娴说,工厂采取上门送材料、收货的方式,让很多农村劳动力可以不用外出打工,居家就能灵活兼职做手工,每个月轻松拿到几千元。
在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沉香第一街”苏氏香居店里,好几名妇女正在从事削片、打磨等手工活。“在这里打工一天有100多元,加班的话有两百多元。”汪大姐说,观珠镇沉香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越来越多人从事沉香加工和电商直播行业。在传承沉香店,两排从事打磨、切片、串珠等加工岗位的几乎都是女工。这里下午四点半就可以下班,回去接小孩、做饭,现场多位工人都对这种模式表示很满意。
今年5月,经过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政府和驻镇工作队积极联系协调,莲华镇首家区级“就业帮扶车间”在汕头中潮食品有限公司挂牌。在产业带动下,就业帮扶车间招聘了部分脱贫户并签订就业合同,工人每月平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
合水镇在广新集团的帮扶下建立起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原本在东莞从事厨师工作的廖大哥今年5月起在这里从事晾晒莨绸工作,虽然经常要从早上7时忙到下午,人晒黑了,但是每个月能拿到一万多元收入,他觉得“同样是赚钱,但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在外面租房贵、开销大,照顾不到家人,还是回到家乡有亲切感。
相比居家灵活就业、四点半下班制,清远等地出现的“妈妈岗”新就业方式,更为劳动力返乡就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更多父母可以留在家乡陪伴孩子成长。
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的志成电子厂在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发展起来,这里的乡村振兴车间已成为清远市“妈妈岗示范车间”。负责人吴玉群告诉新快报记者,妈妈岗一下子解决了她们就业和带孩子两者难兼顾的问题,80%的女工都将孩子带到厂里来。在这些女工中,还有十几名来自脱贫户家庭。
陈大姐就是其中一位,老公外出打工,她带着三个小孩生活。暑假期间,她把小儿子带到厂里打工,解决了孩子在家没人照顾的难题,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她很满意。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清远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清远妈妈岗”小程序,当地的妈妈们可以轻松在线上寻找适合的岗位,就近就业。
目前,“妈妈岗”已得到省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8月30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官网正式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为在全省进一步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育儿妇女就业提供指引。
家乡,是带着乡愁的根,是温暖的港湾;就业,是群众增收、扎根乡村的动力。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量就业岗位的出现,会有越来越多村民回流,让乡村热闹起来,全面振兴起来。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迪 王飞 / 责编:赖妍 / 美编:郑理文 / 校对:马少俊